13英寸MacBookPro深度评测:买买买还是下次一定?
终于,苹果给所有MacBook换上新键盘了。之前在MacBookAir评测说「Air都用剪刀脚了,Pro还远吗?」的我,舒了口气。苹果没有打我的脸,MacBookPro确实在这篇评测发布后一个月内更新了13英寸MacBookPro,而且还真用上了新键盘,不但来得巧,也来得「妙」——妙控键盘的妙。
然而,常规配置升级了,新键盘也用上了,唯独网上久传的14英寸屏没有落户到这台新电脑里,它仍然还是大家对MacBookPro美好幻想。虽然我在策划这篇文章时,本来只是想写下自己对它的看法,但我翻阅了关于这台电脑的相关文章,发现评论区关心它的人还是蛮多的,尤其是对三款MacBook之间的差异和购买选择。
所以这篇文章将由两部分组成:我的观点以及选择建议。蝶式时代结束现在我们的整个笔记本电脑产品阵容已全部配备妙控键盘。——AppleMac及iPad产品市场营销高级总监TomBoger不知是巧合还是计划之中,从去年11月发布16英寸MacBookPro开始算,苹果刚好花了六个月时间用剪刀脚取代蝶式结构,并且统一了新键盘的命名「妙控键盘」。
或许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妙控键盘」是随今年的iPadPro发布才出现的新东西,但其实不然,「妙控键盘」(MagicKeyboard)这个名字早就用在作为Mac电脑配件的无线键盘里,只是因为它一直都不那么起眼,大家只记得第一代「苹果无线键盘」(WirelessKeyboard)的称呼,而不是妙控键盘。
▲苹果的WirelessKeyboard键盘
我至今也在用着它,它已经五岁了。直到今年,苹果将iPadPro的新键盘命名为「妙控键盘」,这个名字才算真正广为人知。苹果MacBook键盘的完全换代,意味着蝶式键盘时代正式结束。除第三方商城仍有一定存量的蝶式键盘MacBook外,AppleStore已经不再销售使用蝶式键盘的MacBook。与此同时,所有使用剪刀脚结构的键盘均统称为「妙控键盘」,这是横跨iPad、MacBook、Mac配件的一个整体,而不是依照各类产品特性另开分支。
用我的话来说,这是苹果在2020年的「隐形新品」,这个「新品」就是键盘换代的理念。统一键盘体系的好处,在于能统一优化,统一调整。苹果过去对键盘的多线发展,虽照顾到了每类产品的特色,但却并没有很好地照顾到用户体验。因而诸如iPad的智能键盘、蝶式键盘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缺点,比如蝶式键盘让MacBook很薄的机身,却因为耐用性问题而遭到各种诟病,这对于产品来说得不偿失。
统一键盘体系,实际上也是统一了键盘的开发平台,在同一平台开发能保持各产品线键盘的开发节奏,同时减少多线开发时的成本,也间接减少产品后期问题的风险。虽然剪刀脚对比蝶式在厚度上有一点劣势,但苹果最后还是将劣势转换成优势。
▲「妙控键盘」家族
尽管在更换新结构后,MacBook全系的机身厚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加(13英寸MacBookPro从1.49增至1.56厘米),妙控键盘还是能用键程和手感,抵消了那几乎察觉不出来的毫米级影响。个人认为这算是个比较划算的置换,毕竟电脑厚度多几毫米不易感觉出来,但键盘键程多几毫米,那是天壤之别。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妙控键盘的最大好处是稳定。
▲新MacBookPro
同样使用了TouchID分离设计2015年前,剪刀脚结构一直在Macbook产品线服役,即使后来蝶式键盘取代了剪刀脚键盘在MacBook的位置,剪刀脚结构仍然被用于在2015年发布的妙控键盘里,并且比起上一代,新剪刀脚键盘的键程缩短,稳定性提升33%。
从削减键程、提高稳定性两点看,2015年的妙控键盘可以算是今天妙控键盘的雏形,只是当时同期有键程更短、给电脑带来更薄机身的蝶式键盘出现,剪刀脚键盘未在追求轻薄的笔记本里出现——直到2019年。
▲使用妙控键盘的iPadPro
但在过去几年里,剪刀脚结构一直保有较好的声誉,从未出现过大面积「翻车」的新闻,这在无形中为今天剪刀脚键盘的回归,打下良好口碑基础。显然,无论对于苹果还是用户,更可靠的妙控键盘是取代过往所有旧键盘的不二之选。选择适合自己的MacBook不算上定制后的版本,AppleStore可供选购的MacBook共有八款,产品定价不但从7999元横跨到22199元,而且部分机型定价重叠。比如9999元能买到顶配的MacBookAir,而同样的价格则是入门配置的MacBookPro。
▲不同价格段的MacBookAir和MacBookPro
对于不懂硬件不懂参数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要区分屏幕亮度、CPU型号、内存这些硬件的区别,无疑等同于让我去理解莎士比亚的「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
每个字母我懂,拼在一起我就不懂了。
在这款MacBookPro上架后,我总结出「轻度选择Air,重度选16英寸Pro或四雷雳接口Pro」。
▲13英寸/16英寸MacBookPro
这是基于MacBookAir基本能胜任日常大部分办公需求,售价相对容易被接受;而MacBookPro16英寸配有独立显卡,并在散热上有利于高频条件下硬件持续输出,所得出的结论。至于为什么我会更偏向于14499元「次顶配」以上的MacBookPro,这除了是因为多两个雷雳3接口外,还有十代酷睿处理器、16GB的LPDDR4X运存(3733MHz)。虽然从最基本的日常使用看,CPU迭代和内存规格的变化不会让人有太过明显的感知,但请相信我,只要涉及到较多的图像、视频渲染任务,直接选择更高的配置,能让你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更灵活的扩展空间。
▲GeekBench5图形处理性能对比,跑分仅供参考
借助GeekBench5的图形性能测试,能看到配备AMDRadeonPro5300M独显的16英寸MacBookPro和2020款MacBookPro(i7定制)和MacBookAir(顶配)之间的图形性能区别。RadeonPro5300M独显给16英寸MacBookPro带来的性能提升巨大,是13英寸定制版的2.8倍,是Air的3.5倍。
而且,这仅是5300M的成绩,往上的5500M差距会更大,这意味着设备能展开更复杂的内容,同时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渲染导出。曾经有网友在微博问我,「目前是学生,日常视频制作为主,之后也可能会涉及影像后期工作,现在该怎么选?」这里我考虑到视频渲染本身就很费资源,同时也需要很好的散热维持长时间输出性能,所以我优先推荐的是16英寸的MacBookPro,这至少能满足从大学到就业3-4年的工作使用。若是预算不足,选择今年的13英寸MacBookPro也是能基本满足到视频制作需求,但需从14499元的「次顶配」版本起步选择或定制。原因主要是从这一配置开始,电脑内不但配备的是双风扇,而且还增强了导热管。
▲2020款MacBookPro在风扇上有不同
这约等于浓缩了原来大尺寸Pro才有的散热配置,在面对4K视频渲染、大尺寸图像批量输出等重负载时,电脑内部的热量能得到及时散发,减缓硬件温度过高出现的降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14499元版本往下版本搭载的是第八代酷睿、8GBLPDDR3内存,几乎和去年同级相同,只是存储空间「加量不加价」地从128增加到256GB起步。
▲GeekBench5单核、多核性能对比,跑分仅供参考
在GeekBench5的测试中,我分别用16英寸MacBookPro、新MacBookAir和新13英寸MacBookPro跑分,发现定制13英寸的定制十代酷睿i7单核居然比16英寸稍胜一筹。但由于核心数量和功率限制,多核性能仍然是16英寸MacBookPro的i7-9750H更占优势,而且差距非常明显。
▲13/16英寸MacBookPro触控板、手托尺寸对比
至于八代酷睿版的MacBookPro,虽然我手上没有这款电脑,但从YouTube博主MaxTech的GeekBench和Cinebench测试中,入门和顶配MacBookPro在CPU和GPU跑分上都能见较明显的差距,往上则是前面提到定制i7版的分数。但是考虑到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到高性能,因而不必因为追求跑分而陷入配置深渊。实际上,这套配置用于非创作类办公,或是当学生的学习工具,甚至简单、小尺寸的剪辑,也已经绰绰有余了。
▲ 机身两侧新增的扬声器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MaxTech在视频中的拆机,次顶配以上的MacBookPro扬声器单元会比入门两个版本更多,其音质也比入门两款更好。
不过由于空间和硬件限制,目前音效最好的苹果笔记本仍当属16英寸的MacBookPro。
▲这是根据我个人给出的MacBook选择建议
那么,哪一款13英寸MacBookPro最值得买?综合过往多位网友的使用需求,我仍然坚持选择定价和配置适中的「次顶配」版本。原因主要是从这一档开始,电脑的整体配置都有升级,而且散热架构能让电脑胜任更多图形、视频任务,而在这些升级下,它对比往上一档配置的MacBookPro也只相差3000元,却能换来能满足更多需求和更长产品寿命的配置。
况且,14499元的定价也有更灵活的定制成本空间,即便定制32GB的内存或2TB硬盘,总价也只是16英寸MacBookPro的起步价而已。9999元的选择MacBookPro和MacBookAir是两条不同定位的产品线,这两条产品线的交叉点在9999元这个位置,所以「9999元该选顶配Air还是入门Pro」就成了大家每年关注的问题。
在MacBookAir的评测中,我对这款产品有着很高的评价,首先它很轻、很薄,性能对比上代也提升明显,而且妙控键盘让它有很好的输入手感。更为重要的是不到八千元的起步价,这是目前入手门槛最低的在售MacBook。但MacBookAir的问题在于体积局限了性能和散热,譬如在散热架构这方面,Air的配置就相对比Pro简单,这就抑制了Air面对高强度任务时的性能表现。
而且受功率的限制,Air的超低压CPU性能对比Pro的低压CPU,虽然在单核性能中小胜,但多线程的差距较为明显,这意味着Air在处理日常办公任务时和Pro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如编辑同时开十几个个网页查资料、程序员开几个窗口码内容、摄影发烧友用Photoshop调照片,这些多窗口、多网页同时操作时,Pro的多线程性能更能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MacBookAir并不适用于专业创作类用户,这些用户更应该选择拥有TouchBar、CPU性能更强、屏幕亮度更高、散热效率更大的MacBookPro,而不是MacBookAir。
不过,Air系列在今天已经有自己的特色和受众,它便于携带,性能能满足日常办公和轻度的图像、视频处理,如果只是想买一台办公、上课的电脑,那么MacBookAir是个更经济的选择。是「这一台」还是「下一台」苹果这次更新MacBookPro,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是因为新键盘和加量不加价;愁,是因为这已经是苹果第五次用这个模具,而14英寸的MacBook仍未见现身。
这就意味着,苹果至少是在下一次更新才会给MacBook带来较大的变化,犹如2015年到2016年的那次大升级一样。
▲2016/2015款MacBookPro
在我身边就有不下三位这样的消费者。他们并不是不想升,而是不敢升,担心自己会在今年上了末班车,他们对14英寸的MacBookPro还抱有希望,即便是像去年只是用窄边框扩充屏幕面积,他们也已经满足了。至于今年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消费者并不是对MacBook的设计不满意,而是经历了五代更新,消费者不免会产生审美疲劳。
即使苹果在每年都对模具进行优化,今年更是全体回归剪刀脚,但这些都不能激发老用户升级的欲望。况且,电脑的产品寿命比手机更长,老MacBook的性能寿命平均都能达到3-4年,甚至4-5年,在旧电脑能基本满足日常办公的表现下,新电脑没有视觉设计上的突破,很难激发用户的升级欲望。
▲2019款MacBookPro
我的同事健恒是首批2016款MacBookPro用户之一,这台电脑在跑分上虽然已经被2018款MacBookAir追上,但这台已经四岁半的电脑至今仍然运行流畅,能让健恒平时上班打开十几个网页个窗口,并且完成修图、制作GIF,至今他已经用这台电脑写出数百篇文章。
当我问他「今年换不换MacBookPro时」,他说「手上的用着正常不卡,要是外观没有大变化就等多一年吧。」手捧13英寸MacBookPro的Jason也觉得2016款性能够用,爱范儿官微的大部分微博就是由这台电脑发出来的。
▲捧着MacBookPro刷微博的运营同事
另一方面,消费者一直对MacBookPro更换造型抱有希望,这除了相关的网传消息多以外,还有MacBook在2008年到2020年这12年间的更新规律,几乎是每隔4-5年都会有一次较大的改进,加上对上一次大更新是2016年,这就让下次大改款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了。如此看来,我们应该继续等待?
可以,但没必要。
首先一方面是14英寸MacBookPro暂时还只是个传言,尽管有多方渠道信息透露它近在咫尺,但这一产品到底什么时候会有,这个几乎没人知道,这可能是一个月,又或者是一年。其次,虽然从各路传言看,14英寸MacBookPro会搭载全新的mini-LED显示屏,然而从mini-LED的适用进度看,要将新屏幕用在移动设备上,并不是单纯的「优化」就能完成。
尽管我们当前知道mini-LED会带来诸多好处,可它的产能、耗能仍没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新设备可能会伴随涨价或续航问题,你可能很期待它,但你不一定会接受到它。总之,14英寸的MacBookPro暂时仍活在流言和我们的美好幻想里,仅此而已。若是目前的学习、工作的确需要升级电脑,不要被幻想的东西而耽误,该升级的就先升级,这次就妙控键盘、更大的内存和SSD,个人认为还是有升级的价值所在。
当然,如果手上的旧MacBook已经能满足到日常工作,功能也没有太大问题,那么再继续等等也是无妨的。若在这篇文章发布三百天后,苹果果真发布了全新的MacBookPro,那么手持2020款的用户也不必惆怅,MacBook的「隐形优势」是比较保值,如果新MacBook实在能打动你,那么将旧电脑带到AppleStore换购,应该也能抵扣大部分的新机购置费用。
加载用时:38.8404 毫秒